中国自然资源报头版头条报道郴州市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
作为自然资源部公布的50个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之一,湖南省郴州市多年来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推进资源总量管理、科学配置、全面节约、循环利用,同时以优势资源培育延伸优势产业链,加大生态修复,以矿业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,在多目标平衡中形成多赢局面。
深化改革,以制度创新推进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
作为资源成熟型城市,历史遗留问题严重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、新旧动能转换迟缓等问题,曾长期以来困扰着郴州。
与其无所作为、走向衰退,不如积极行动、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生机。郴州一早就开始谋划矿业绿色发展。“郴州的转型发展,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,而是在一块锦缎上绣花,必须先重建底图。”在郴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卫东看来,浇花需浇根,绣花先打样,解决问题须从制度建设抓起。
郴州局针对矿业发展中不平衡、不协调、不可持续的深层次问题,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,深化矿业领域关键环节改革,加快推进矿业绿色发展。
“十三五”时期,郴州市委、市政府把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纳入全市“十三五”规划和《郴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(2016-2020年)》,全面推进。
2020年初,中共湖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将郴州确定为“推进矿业转型绿色发展”改革试点对象,对郴州这个“有色金属之乡”寄予厚望。
“对郴州来说,经济要高质量发展,就看矿业怎么转型升级。”郴州市副市长李五一介绍,作为全省唯一矿业转型绿色发展改革试点的地级市,郴州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,全面梳理转型中的痛点、堵点,大刀阔斧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改革,出台了《郴州市矿业转型绿色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》。
提升决策层次、提高准入门槛、创新退出机制、制定矿业开发负面清单、开展集中整治、加快生态修复……针对矿业管理全链条,《方案》以问题为导向,系统部署了11项改革任务,并明确了时间表、路线图。
“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、生态保护修复要求、绿色矿山建设要求、采矿权存续时限、产业链建设要求等在合同中明确约定,凸显了改革措施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。”郴州市矿业联合会会长许立程表示。
《方案》的实施,为郴州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的建设注入了新能量。绿色发展已经成为郴州矿业发展协奏曲最响亮的音符。无论老牌国企柿竹园矿,还是新兴民营南方矿业,纷纷踏上了绿色发展之路。
十余年来,郴州始终坚信,实现高质量发展,优化矿业产业结构,推动绿色发展,才是破解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等难题的必然选择。在被自然资源部确定为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后,郴州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。
优化格局,整合整顿,提升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
被称为“湘南聚宝盆”的三十六湾矿区,蕴藏丰富的锡、铅、锌等有色金属资源。20世纪八九十年代,小作坊式的采矿选矿厂遍地开花,长期“大矿小开,有水快流”的掠夺式开发,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,混乱的开采秩序也对临武县的社会安全稳定带来严重威胁。
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。临武的绿色发展之路,矿业必须是‘排头兵’。”临武县委书记李浩介绍,该县对三十六湾矿区内10家合法企业进行资产评估、股权划分、兼并重组,引进战略投资者组建临武县南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。
三十六湾矿区由此发生了“脱胎换骨”式的转变。如今行走于南方矿业,能随处感受到一座现代化矿山的魅力。政府主导、市场化运作,按照“一个矿区一个采矿权人”的原则进行整合的“三十六湾模式”,受到湖南省深改委表扬并建议在全省推广。
三十六湾的资源整合只是整个郴州矿业转型的一个缩影。从源头控制住“多、小、散、乱、污”的积弊,郴州坚持高起点谋划,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为龙头,对接“三条控制线”,分别划定重点勘查区、限制勘查区、限制开采区和禁采区,在30多个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区域,通过关、停、并、转等方式,有序退出了50多个高污染、高能耗、低附加值的矿企。
中国建材集团南方石墨有限公司整合了集中连片的鲁塘、荷叶、太清三大矿区114个矿山;中国五矿整合新田岭矿区14家民营矿山,被评为“全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先进矿山”。
对于钨、锡、钼、萤石等战略性矿产,郴州坚持在保护中开发,以绿色发展理念提升资源的开发水平。“经过规范开发秩序,淘汰落后产能,矿山数量逐年减少,从整治初期的2000多家减少到323家,大中型矿山比例提高至32%。”王卫东介绍,将优势资源聚集在战略投资者等优秀企业中,有力提升了绿色矿业发展市场主体力量。
从卖资源到卖产品,不断将矿业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
“别小看这小小的玻璃药瓶,我们这次中硼硅玻璃制管试验成功,打破了国外的垄断!”资兴旗滨硅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叶璨璟自豪地说,这离不开该公司历时3年的技术攻关,还得益于资兴的资源优势。“硅石是中硼硅玻璃最主要的原料,我们正是看中了资兴很好的硅石资源,才选择在这里建厂。”
依托得天独厚的硅石资源优势,资兴市通过吸引旗滨集团投资30亿元,围绕硅石资源采选、光伏光电玻璃、药用玻璃等高端玻璃制造业,不断延伸硅石下游产业链条,规划打造了采、选、加工一体化的硅石产业园。
资源逐渐枯竭,而新兴产业没有及时接续,是困扰很多资源型城市的症结。郴州未雨绸缪,在资源还充足时下好“先手棋”,加快矿业新旧动能转换,创新矿业发展理念,由过去的简单变卖资源转向资源的精深加工,以资源优势发展产业优势,由此实现矿业高质量发展。
“谁能带产业链来,将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,我们才把资源配置给谁。”王卫东表示,围绕资源布局产业链,是郴州围绕矿业转型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,从根本上扭转了资源管理的理念。“依托亚洲最大的整装萤石矿,中化蓝天成立郴州基地,将自身在氟化工的品牌优势、技术优势,与宜章县得天独厚的萤石资源优势相结合,打通了供应链与产业链。”中化蓝天郴州基地总经理助理崔海飞介绍,中化集团自2011年至今累计在郴州投资达17亿元,打造了集资源开采、深加工、氟化工、新材料、锂电新能源等一条完整产业链。
近年来,郴州瞄准国家有需要、郴州有基础的产业种类,依托优势矿产资源,以中国五矿、中国建材、中化蓝天、旗滨集团、湖南黄金等国内领军企业为龙头,打造了有色金属、氟化工、石墨新材料、矿物宝石、硅石及饰面材料等五个优势产业链,并初步形成了产业链、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地“三位一体”的绿色矿业发展新格局。
由单一的矿山资源经济转为高附加值的矿业产业经济,将资源优势顺势就地转化为产业优势,并不断向产业链下游延伸,以产业链引领的新动能,正在郴州显示出强大的涟漪效应。
“吃干榨净”,用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
“我们通过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,改进了锡矿石浮选工艺,将锡的金属回收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,一年可为企业实现2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。”南方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武生介绍,公司不仅在提高资源利用率上下功夫,还不断提高“三废”的循环综合利用,“目前,我们选矿厂的水循环利用率已经达到98%,下一步我们的目标就是100%。”
作为一家民营企业,南方矿业始终将科技创新视为企业的生命。而在郴州的众多国企,更是担当了矿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。
中国五矿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,盘活利用低品位多金属矿等资源5312万吨,开采回采率由90%提高至95.1%;界牌岭萤石矿低品位、选矿难,最早被视为无开采价值,中化蓝天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萤石深度利用、综合利用,同时将尾砂压滤制成建筑原材料,年处理尾砂75万吨,实现尾砂零入库。
据统计,2010年以来,郴州矿业产值的“绿色”和“技术”含量显著提高,全市矿业行业获得授权专利约4300件;大中型矿山企业11种主要矿种“三率”水平达标率约95%;数字化管理矿山比重由5%增加到30%以上;废石“减量化”成效显著,年排放量由1780万吨减至920万吨。科技对矿业发展的驱动明显增强,创造每万元矿业产值所付出的环境、资源、安全成本大幅降低。
“2016年我们推行创新风险抵押金制度,职工向公司交一万元抵押金,创新成功后公司返还三万元,连返三年。”崔海飞介绍,除了建立专业的科技研发队伍,中化蓝天郴州基地更通过制度鼓励每位员工自主创新。
目前,郴州已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、以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,基础研究、技术攻关、成果产业化融入了矿业领域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。
还绿于城,让百姓有更多幸福感
走进郴州西河沙滩公园,绿意盎然,鱼儿畅游在清澈的河水中。这曾经是郴州城市周边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。“现在西河水变清,公园绿树成荫,环境这么好,每天都要带崽崽到这里来玩的。”在市民眼中,西河已经成为散步锻炼、日常休闲的好去处。
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郴州累计投入50亿元以上对历史遗留矿山环境进行治理,共恢复面积512平方公里。柿竹园等矿企主动作为,通过生态修复建设矿山公园,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,又提升了群众对绿色矿业发展的认可度。
在三十六湾矿区,生态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、系统化修复,新增林地2500亩、草地2000亩,还对甘溪河进行重点整治,同时解决附近1.5万人的饮水问题。作为湖南省战略水资源后备基地和湘江生态用水调节水源地,东江湖通过实施全流域矿区综合治理工程,依法关闭影响水源地的200处非法矿点,退出矿山34个,确保水质不断优化。
郴字意为“林中之城”,通过实施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工程,如今的郴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森林城市。
“住进了新家,干家务活也带劲!”宜章县里田镇黄土塘村的村民刘香英,正在新家打扫卫生。村里还有另外48座二层小楼,都是中化蓝天郴州基地为矿区周边村民建设的。基地党委副书记陈峰介绍:“10年来,公司主动帮扶矿区周边百姓,结对帮扶了塔下村和黄土塘村63户贫困户如期脱贫。”
为周边百姓修路、建房,改造饮水工程,美化生态环境,郴州的矿山企业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不断发力,助力乡村振兴。
“郴州作为湖南省非常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,发展理念新,行动走在前,交出了一份矿业发展的绿色答卷。”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陈松岭介绍,省厅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守护好一江碧水”的殷殷嘱托,出台了“1+1+4”推进矿业绿色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,在全省加快推进矿业绿色发展。“只有走绿色发展这条路,矿业才能保持高质量发展,才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。”
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认准目标、胸有成竹,十余年来,郴州在矿业转型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,朝着布局合理、集约高效、生态优良、矿地和谐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矿业先行区,不断前行。
短评
“链”上发力 格局制胜
郴州是老牌矿业城市,传统优势产业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热潮时,却面临着严峻挑战。曾经一度,郴州的矿产品和初加工产品占比达90%,单靠开矿卖矿,不仅效能低下,而且价格低廉、产业低端。
郴州立足自身矿业资源优势,瞄准国家有需求、市场有潜力的矿业产业,在打造产业链上发力。通过引进中国五矿、中国化工、中国建材等投资者,加快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,强化资本技术融合,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项目,形成矿产开采、科技研发、产品生产、精深加工、市场销售“一条龙”产业链,贯通了产业的上、中、下游,将不同产业园区打造成产业链集群和产业集聚地,实现了区域经济“链”式反应。同时,郴州抓住自身区位优势,以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为抓手,集聚资本、技术、资源等要素,不断延链、补链、强链,就地实现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。
梳理郴州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的经验,最大的亮点在于格局: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,将矿业转型升级这颗棋子布局到更大发展格局中,于是站得更高、看得更远、做得更大。
来源:i自然全媒体
往期· 推荐
陈仲伯主持召开全省国土空间规划政策吹风会
陈仲伯专题研究2021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预安排工作
陈文浩在望城区调研村庄规划编制工作
陈仲伯专题研究国土空间规划工作